你儿时捕捉的蚂蚱,究竟属于哪种品种?

蚂蚱,作为大多数人童年记忆中的熟悉昆虫,捕捉它们曾是许多人儿时最喜爱的游戏之一。

然而,每个人心中对蚂蚱的形象认知各不相同,这是因为“蚂蚱”并非某一特定昆虫的学名,而是一个泛称,用来指代一些具有较强跳跃能力的常见昆虫。现在,我们将介绍这些常见的跳跃高手,帮助你回忆儿时所捕捉的究竟是哪一种蚂蚱。从外观形态上看,蚂蚱大致可以分为尖头和圆头两大类,每类下又可细分为多个品种。其中,尖头蚂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有绿色和褐色两种颜色,具备很强的跳跃能力,也能进行短距离飞行。

它们的食物包括玉米、稻谷、棉花等常见农作物。中华剑角蝗食量惊人,如果数量足够多,能够将一片区域内的农作物叶片全部吃光。因其外形酷似扁担,民间也称它为“扁担钩”。同样被称为“扁担钩”的还有另一种蚂蚱——短额负蝗。初看之下,短额负蝗与中华剑角蝗颇为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短额负蝗的体态略显臃肿,背部带有斑点。

相比中华剑角蝗,短额负蝗的弹跳能力稍弱,性情也相对温和一些。

一旦大量繁殖,短额负蝗对农田的危害也不小,各种双子叶植物都是它们的美食。短额负蝗偏爱栖息在潮湿且杂草丛生的环境中,因此内涝地区极易成灾。提到蝗灾,就不能不提臭名昭著的东亚飞蝗。顾名思义,这种蚂蚱具有非常强的飞行能力,能进行远距离飞行,最长可持续飞行三天,迂回飞行距离可达数百公里以上。

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极强,雌虫一年可以繁殖四代,每代产卵400至600枚。

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飞行能力使得东亚飞蝗成为大面积蝗灾的主要制造者。以我国为例,在古代农耕社会,大范围的蝗灾基本都由东亚飞蝗引起。东亚飞蝗通常呈绿色或黄褐色,还有一种与其外形相似但褐身红腿的蚂蚱——红褐斑腿蝗。红褐斑腿蝗的大腿内侧和整个小腿都是红色的,特别显眼。它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昆虫,但最喜欢的还是豆科植物,因此在种植豆科植物的农田中更为常见。

大多数蚂蚱虽然形态和颜色各异,但基本上还算长相“俊俏”,否则我们儿时也不会以抓它们为乐。然而,也有一些蚂蚱的外貌确实不太讨喜,比如疣蝗就是其中之一。

疣蝗全身以黄褐色和暗灰色为主,本身颜色就不怎么好看,再加上身体上有许多颗粒状凸起,看起来给人一种麻麻的感觉,显得颇为恶心。虽然儿时偶尔会抓到,但终究不会把它带回家。有长相难看的蚂蚱,自然也有长相好看的蚂蚱,例如在我国南方就有一种名为中华稻蝗的蚂蚱颇为惊艳。

中华稻蝗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

中华稻蝗全身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背部侧面有着十分明显的褐色条纹,这让它看起来带有一种高级感。中华稻蝗不仅颜色好看,身体线条也显得很纤细,在蚂蚱家族中可谓颜值担当。中华稻蝗的飞行能力同样很强,它们最喜欢吃的则是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玉米等。

以上是我国境内比较常见的一些蚂蚱种类,当然,常见的蚂蚱并不仅限于此。你还知道哪些我们没有提到的蚂蚱吗?你儿时最熟悉的蚂蚱又是哪一种呢?

Tags: